云南怒江:墙满了,心也满了

九月的怒江峡谷,晨雾还未散尽,古登边境派出所户籍室的白墙已被连片的 “中国红” 点亮。3平米的服务窗口,一面不断 “生长” 的 “锦旗墙” 正以每月新增的节奏,记录着山乡民警与群众的暖心故事。当郁某攥着 “心系百姓解忧愁,恪尽职守暖民心” 的锦旗走进来时,这面墙迎来了今年的第 10 位 “新成员”。
一堵会 “生长” 的墙
户籍室的白墙原本素净,如今却枝繁叶茂,每面锦旗都是群众沉甸甸的心意。“三月是‘千里之音秒回应’,五月是‘移民警察为人民,靠谱!’,现在又添了这面山路送证的……” 所长吴志昌指着墙面细数,回想起红绸金字背后的点滴。
今年四月,20年驾龄的社区民警和云主动扛起户籍民警 B 角的职责。“外勤多跑一趟,群众就能少跑十里。”朴素的想法,让他的警务包从此多了些“伙伴”—— 村民们待领的户口本、身份证,跟着他绕山路、翻沟渠、串田埂,成了流动的服务窗口。
八公里山路的约定
八月初,和云在身份证领取盒里发现了一张 “沉睡” 近一个月的证件。信息显示为马垮底村村民普某的身份证,依托户籍系统,和云拨通了普某办证时预留的电话,声筒一端传来了儿子郁某的声音:我妈务农时中暑摔伤脚踝,自己既要照顾病人又要打理农活,实在抽不出身领身份证。“我顺路送过去,正好去家里看看。” 挂断电话,和云将证件装进背包,估算着送证路上的未知。
从主路到普某家有 8 公里路程,要经过一段地质风险较高的山村公路。即便是有 20 年驾龄的老司机,遇上突如其来的落石也得 “手脚并用”。那天,和云把身份证贴身放在包里,设备固定在副驾驶,遇到落石挡道就停车清理,原本 1 小时的路程足足走了 3 个小时。
“这点小事,竟让你跑这么险的路!” “驻村的时候,咱村子我比较了解,这种路走多了”普某家的石阶上,和云与郁某拉起了秋收的家常,临走时还不忘叮嘱养伤的普某:“有困难随时找我们。”
墙满了,心也满了
如今普某的脚踝早已康复,金灿灿的玉米堆满了粮仓。“玉米丰收了,更得把这份情还上。” 前不久,郁某特意赶到市里定制了锦旗,在他看来,这面红绸不仅谢送证情谊,更谢民警把百姓的事揣在心里。
如今,和云依旧在挂挡、离合间驾驶着“流动窗口”。被他送上门的证件已有百余张,解决群众难题的电子日志占据了手机大部分内存。户籍室的白墙还在不断 “生长”,那些在山路上颠簸的证件、在田埂间倾听的耐心、在急难时伸出的援手,让墙面挂满的同时,更让警民的心填得满满当当。(古登边境派出所 张禾)